- 胡波;张家乐;周利娜;李智民;
职业健康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们的工作性质与方式发生着深刻变革,这无疑给职业健康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运动科学与生物医学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运动康复以科学、精准的运动干预为核心,集预防、治疗、康复多重功效于一身,能有效改善广大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提高工作效率,是新时代职业健康简便、高效、经济且易于掌握的干预手段。将运动康复这一主动健康理念融入职业健康干预与职业病治疗、康复全过程,能够为职业人群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健康保障,对于丰富和完善新时代职业健康工作,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实现职业健康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025年03期 v.43 279-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胜雄;胡煜;蔡卫东;杨海涛;胡波;
目的 研究一组康复运动处方对久坐职业人群慢性腰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12月,选取符合慢性腰痛诊断的久坐职业人群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接受同一组康复医师/治疗师制定的中频电刺激和手法治疗方案,治疗周期均为4周,每周3次。试验组在治疗的同时接受为期6周的康复运动处方干预,每周3次,康复运动处方包括核心区力量训练、稳定性训练、肌肉牵伸训练。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4周、干预后8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屈腹及伸腰肌力,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4周、8周的VAS评分、ODI值均低于干预前,屈腹肌力和伸腰肌力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干预前、干预后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ODI值、屈腹肌力和伸腰肌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干预后8周,试验组的VAS评分、ODI值低于对照组,屈腹肌力和伸腰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结合核心区力量训练、稳定性训练、肌肉牵伸训练的康复运动处方对缓解久坐职业人群慢性腰痛的痛觉、恢复腰椎功能、改善腰腹肌力具有确切疗效。
2025年03期 v.43 284-288+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胡煜;胡波;张镏琢;刘孟丽;杨海涛;朱吉修;刘文荣;陈胜雄;高杰;
目的 分析视屏作业人员的颈部疼痛情况与上斜方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关系,为制定视屏作业人员颈痛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24年7月1日—8月31日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视屏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颈痛情况,采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上斜方肌超声剪切波速度及斜方肌厚度,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痛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9人,其中发生颈痛的视屏作业人员21例,颈痛发生率为53.84%。颈痛组左右两侧上斜方肌厚度分别为(10.45±2.00)mm、(10.95±1.75)mm,左右两侧上斜方肌弹性分别为(2.48±0.44)m/s、(2.51±0.47)m/s,左右两侧弹性、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颈痛组左右两侧上斜方肌厚度分别为(12.57±2.37)mm、(12.82±2.25)mm,左右两侧上斜方肌弹性分别为(2.63±0.50)m/s、(2.68±0.41)m/s,左右两侧弹性、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颈痛组上斜方肌平均厚度和弹性分别为(10.70±1.77)mm和(2.51±0.44)m/s,非颈痛组上斜方肌平均厚度和弹性分别为(12.7±2.23)mm和(2.67±0.42)m/s。颈痛组上斜方肌平均厚度低于非颈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斜方肌厚度每增加1 mm,视屏作业人员发生颈痛的风险降低至原来的0.445倍(95%CI:0.228~0.870);相对于每日视屏作业时长≤8 h的劳动者,每日视屏作业时长> 8 h者发生颈痛的风险升高至原来的6.178倍(95%CI:1.097~34.804)。结论 上斜方肌厚度与视屏作业时长可能与视屏作业人员的颈部疼痛有关,建议用人单位合理安排劳动者的作业时间,组织开展颈部肌肉锻炼等,以降低颈痛发生风险,切实保障视屏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2025年03期 v.43 28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镏琢;朱德香;林大枫;翁少凡;张明;胡煜;胡波;张乃兴;
目的 调查深圳市视屏作业人员颈痛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颈椎数字X线摄影(DR)异常、久坐等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2年6—12月,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将在深圳市某职业病防治院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的626名视屏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颈痛情况,通过DR观察颈椎异常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痛的影响因素。结果 视屏作业人员颈痛的发生率为48.88%(306人),颈椎DR异常的检出率为67.57%(423人)。颈椎DR异常与颈痛无相关性(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男性、工龄≤5年、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视屏作业人员,女性、工龄> 15年、中专或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视屏作业人员发生颈痛的风险更高(OR=1.99~3.68);相对于每周工作时长<40 h者,每周工作时长40~48 h和≥56 h的视屏作业人员发生颈痛的风险分别升高至2.13倍和3.03倍;相对于日平均坐姿工作时长<5 h者,日平均坐姿工作时长> 5 h的视屏作业人员发生颈痛的风险升高至1.95~3.45倍;相对于不锻炼者,进行锻炼的视屏作业人员发生颈痛的风险降低(OR=0.6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视屏作业人员颈痛发生率和颈椎DR异常检出率均较高。减少作业时长,进行适度的锻炼,有利于降低颈痛的发生率。
2025年03期 v.43 294-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利娜;张家乐;尤兰;刘晓曼;周昊阳;廖远朋;胡波;
目的 对近15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康复领域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2009—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有关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3.R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文献检索共获486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438篇。近15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全球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主要研究力量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荷兰和比利时以及悉尼大学等研究机构。共被引频次排前两名的期刊为Spine(399次)和Pain(318次)。热点关键词为运动训练、随机对照试验、中枢敏化、工作、指南、认知功能等。近3年的突现关键词有神经生理学宣教、认知行为疗法、压力、认知功能疗法、肌肉骨骼疼痛、肌肉力量及非特异性颈痛。结论 非特异性腰痛整体研究将持续升温。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及影响力有待提高;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方式及其疗效仍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近3年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包括中枢敏化、肌肉力量训练、认知功能改善及生物心理社会干预等,这也是未来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5年03期 v.43 299-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利娜;张家乐;尤兰;刘晓曼;周昊阳;廖远朋;胡波;
目的 对近15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康复领域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2009—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有关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3.R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文献检索共获486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438篇。近15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全球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主要研究力量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荷兰和比利时以及悉尼大学等研究机构。共被引频次排前两名的期刊为Spine(399次)和Pain(318次)。热点关键词为运动训练、随机对照试验、中枢敏化、工作、指南、认知功能等。近3年的突现关键词有神经生理学宣教、认知行为疗法、压力、认知功能疗法、肌肉骨骼疼痛、肌肉力量及非特异性颈痛。结论 非特异性腰痛整体研究将持续升温。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及影响力有待提高;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方式及其疗效仍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近3年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包括中枢敏化、肌肉力量训练、认知功能改善及生物心理社会干预等,这也是未来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5年03期 v.43 299-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杜云菲;盛雯静;王鑫林;
非特异性腰痛(NLBP)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其特征表现为腰骶部、下腰部等区域的持续性疼痛。该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年龄跨度大等特点,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学校教师是NLBP的高发人群之一,其职业特性相关的因素,如长时间站立、不良坐姿、休息时间不足等,均可诱发或加重腰部疼痛症状。NLBP不仅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进而降低其专业表现水平。此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教师的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与NLBP发病率相关。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教师群体的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深入分析其NLBP的病理机制并制定针对性康复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综述了教师群体NLBP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以期为教师群体的腰痛康复提供科学指导与实践建议。
2025年03期 v.43 306-309+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龚雅君;胡佩霞;张王剑;农骐郢;黄永顺;
目的 评估职业铅暴露与其他职业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工人心律失常的影响,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保护铅暴露工人的职业健康。方法 以广东省2021年重点职业病监测中2 943名职业铅暴露工人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人口学特征和体检数据,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铅暴露对心律失常的影响,进一步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和亚组分析,探索潜在的易感人群。结果 研究对象血铅水平范围为(14.14~582.23)μg/L,血铅水平异常915人(占30.09%),患有心律失常392人,患病率为13.32%。男性、小型企业、私营经济企业、制造业企业的工人,年龄> 37岁、工龄> 36个月、接触粉尘、接触噪声以及有心律失常的工人人数在血铅水平异常组的占比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后,血铅水平每升高1个四分位数间距(IQR),工人患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40.6%(OR=1.406,P <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铅水平每升高1个IQR,无粉尘暴露工人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43.9%(OR=1.439,P <0.001);无硫酸及三氧化硫暴露的工人患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46.2%(OR=1.462,P <0.001),非噪声暴露的工人患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37.5%(OR=1.375,P <0.001)。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工人中,血铅水平每升高1个IQR,心律失常患病风险增加41.3%(OR=1.413,P <0.001);在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工人中,血铅水平每升高1个IQR,心律失常患病风险增加82.8%(OR=1.828,P <0.001)。结论 血铅水平与工人心律失常患病风险之间存在正向关联,且这种关联受经济类型及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
2025年03期 v.43 310-315+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曾钶惟;马景璇;兰亚佳;黄磊;王洪键;王娟;
目的 探索石油化工企业男性员工失眠情况,寻找失眠的影响因素,促进石油化工行业工人身心健康。方法 以2018—2021年四川省某石油化工企业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866名男性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信息问卷、《Weinstein噪声敏感性量表》(WNS)、《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项版)》(DASS-21)中的紧张分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8)开展问卷调查,建立贝叶斯多层次回归模型和多重中介模型,分析工人失眠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中介路径。结果 2018—2021年该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的失眠率在39.33%~49.04%之间,整体呈下降趋势。贝叶斯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噪声敏感性越强、月收入和学历越高、有锻炼习惯、有兼职岗位、暴露情况越复杂,失眠得分越低;职业紧张水平高、一线岗位、夜班次数多、午睡次数少、居住状况差、自觉岗位噪声大、每天接噪时间多及有饮酒习惯,则失眠得分也较高。各变量的后验概率分布显示:每天接触噪声时间(99.8%)、自我报告的工作岗位噪声暴露(98.0%)和职业紧张度(100%)是导致失眠得分增加的重要预测因子;噪声敏感性(100%)、教育程度(98.0%)、规律性的体育活动(99.2%)和职业暴露情况(94.3%)通常与较低的失眠得分紧密相关。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表明,自觉岗位噪声、职业紧张在岗位和失眠之间存在多重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5.45%。3条间接路径分别是:岗位→自觉岗位噪声→失眠;岗位→职业紧张→失眠;岗位→自觉岗位噪声→职业紧张→失眠。结论 该石油化工企业员工失眠率较高。要重视职业紧张在岗位与失眠之间的重要中介作用,加强噪声控制管理,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宿舍条件,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
2025年03期 v.43 316-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青;赵敏慧;
目的 调查上海市妇产科医院护理人员的焦虑与失眠状况,探讨有效的维护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措施。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上海市3家三级甲等妇产科医院的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基本资料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简化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10)、《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JASP 0.14.1软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并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法对心理弹性在妇产科医院护理人员焦虑和失眠间的中介作用进行验证。结果 回收问卷807份,其中有效问卷77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4%。544人(占70.56%)存在焦虑症状,545人(占70.69%)存在失眠症状。大学本科及以上护理人员的焦虑得分高于其他人员(P <0.05)。焦虑与失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61,P <0.001),焦虑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41,P <0.001),失眠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71,P <0.001)。心理弹性在焦虑和失眠之间存在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83,占总效应的12.4%。结论 上海市妇产科医院护理人员焦虑和失眠症状比较严重。应采取多种举措,减轻护理人员的焦虑水平,提高心理弹性,改善睡眠质量。
2025年03期 v.43 324-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邵佩;杜娟;董笑雨;苏向妮;胡珊博;
目的 了解军队医院护理人员焦虑状况和生活质量情况,探究社会支持在焦虑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改善军队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与心理健康。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4所军队医院的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量表》(SF-36)开展问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路径关系,并利用bootstrap法检验社会支持在焦虑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共发放问卷405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78%。焦虑得分以离异、月收入6 001~9 000元、工作年限6~10年者为高;社会支持得分以已婚者为高,月收入<3 000元、工作年限1~5年为低;生活质量得分以离异者、月收入6 001~9 000元为低;且大致表现出每周夜班频率越高、每周工作时间越长、每天睡眠时间越短,护理人员的焦虑得分就越高、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得分就越低的趋势;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焦虑得分与社会支持得分、生活质量得分呈负相关(r=-0.497、-0.708,均P <0.01);社会支持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r=0.464,P <0.01)。社会支持在焦虑与生活质量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占比为18%。结论军队医院护理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焦虑水平较高,生活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改善军队医院护理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43 330-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泽权;孙梦源;王海椒;张伟军;陈明凤;
目的 了解全国省级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机构的能力现状,为政府部门制定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网络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省级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机构的人才建设、场所建设、仪器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截至2023年10月31日,全国共有56家省级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机构,机构性质以卫生系统直属单位(20家)为主,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家、职业病防治院8家;64.3%(36家)的机构建设形式为自主建设,35.7%(20家)的机构为联合建设;开展防尘类工作的机构数量最多(40家)。专业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5.6万m2,防毒类实验室设置率最高(65.8%,25/38)。专业技术人员共有3 196人,可分为防尘、防毒、防噪及防电离辐射4类,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94.9%、94.4%、96.1%、95.9%;专业背景以预防医学为主,职称以中级、高级为主。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研究设备配置以现场检测设备为主,缺少工程防护实验装置;工程防护研究能力能够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防尘、防毒、防噪及防电离辐射4类机构数量分别为14家(占35.0%)、17家(占44.7%)、14家(占36.8%)、14家(占46.7%)。结论 我国省级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机构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工程类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短缺、支撑能力不足等情况。须进一步完善省级技术支撑机构布局,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探索建立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能力。
2025年03期 v.43 336-339+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泽权;孙梦源;王海椒;张伟军;陈明凤;
目的 了解全国省级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机构的能力现状,为政府部门制定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网络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省级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机构的人才建设、场所建设、仪器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截至2023年10月31日,全国共有56家省级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机构,机构性质以卫生系统直属单位(20家)为主,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家、职业病防治院8家;64.3%(36家)的机构建设形式为自主建设,35.7%(20家)的机构为联合建设;开展防尘类工作的机构数量最多(40家)。专业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5.6万m2,防毒类实验室设置率最高(65.8%,25/38)。专业技术人员共有3 196人,可分为防尘、防毒、防噪及防电离辐射4类,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94.9%、94.4%、96.1%、95.9%;专业背景以预防医学为主,职称以中级、高级为主。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研究设备配置以现场检测设备为主,缺少工程防护实验装置;工程防护研究能力能够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防尘、防毒、防噪及防电离辐射4类机构数量分别为14家(占35.0%)、17家(占44.7%)、14家(占36.8%)、14家(占46.7%)。结论 我国省级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机构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工程类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短缺、支撑能力不足等情况。须进一步完善省级技术支撑机构布局,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探索建立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能力。
2025年03期 v.43 336-339+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飚;翟江龙;陈晓文;
目的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评估使用信息化手段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分级的科学性,为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A、B、C3个区的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用人单位中各随机抽取30家,收集其风险分级自评结果。使用分级信息系统,对上述90家用人单位已经申报的职业病危害相关信息进行抓取,通过自动化计算得出信息化风险分级结果。采用Kappa检验比较信息化分级结果与用人单位自评结果的一致性,采用χ~2检验比较各区用人单位自评结果的差异,分析不同管理情况下各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评估结果。结果抽查的90家用人单位中,62家用人单位风险分级自评结果与信息系统分级结果一致,一致率为68.89%,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501,P<0.001)。A、B、C 3个区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自评结果与信息化分级结果呈现不同的一致性:A区两种分级结果的一致性极强(Kappa值为0.949,P<0.001),B区两种分级结果无一致性(Kappa值为-0.186,P=0.173),C区两种分级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615,P<0.001)。A、B、C 3个区的分级结果一致率分别为96.67%、30.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98,P<0.001)。风险分级结果一致性与各区对分类监督执法工作的投入情况相关。结论信息化系统可以直接分析用人单位已经依法申报的数据,可高效、及时得出风险分级结果。用人单位和监管部门应重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申报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025年03期 v.43 340-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贵珍;朱杰;胡兴华;段洪彬;方馨;
目的 对上海市嘉定区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为实施职业卫生分类监管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2024年1—4月,统一按国家工作方案中“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对嘉定区12个街镇全覆盖开展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自查评估。结果 嘉定区1 848家用人单位中,小微型企业占91.94%。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分类以风险最低的“甲类”最多(899家,占48.65%),风险最高的“丙类”最少(159家,占8.60%),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分类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小微企业的“丙类”占比高于大中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状况分级结果中,A级、B级、C级的占比依次为39.72%、35.88%、24.40%。其中,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等项目的符合率分别为97.56%、95.13%、91.83%、91.56%;不同规模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均表现为大型企业最高(均为100%)、微型企业最低。1 848家用人单位中,近3年应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有1 436家,其中817家用人单位按要求完成,评价率为56.89%;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率随企业规模减小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上海市嘉定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情况整体较好。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存在的问题较为集中,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相对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和指导,切实推进职业卫生差异化监管工作。
2025年03期 v.43 344-34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袁明;
目的 了解上海市院前急救人员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院前急救人才相关政策,优化院前急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8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1 534名院前急救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人类服务调查版》(MBIHSS)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 50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9%。上海市院前急救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总平均分为(71.19±17.38)分,职业倦怠总平均分为(40.56±17.76)分。院前急救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得分和职业倦怠得分呈负相关(r=-0.557,P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线基层人员比管理层的工作满意度低6.937分,初级职称、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分别比未定职称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低2.838、5.088分,院前急救工作时间为11~20年的人员比≤5年的人员工作满意度低3.085分,劳务派遣人员比事业编制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低2.871分(均P <0.05);院前急救人员职业倦怠得分每增加1分,其工作满意度得分平均降低0.525分(P <0.001)。结论 上海市院前急救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为中等以上水平,职业倦怠为中等水平。建议加大院前急救的相关投入,完善激励保障,提供心理支持与转岗对接来消解职业倦怠,有效提升工作满意度。
2025年03期 v.43 348-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吕晓艳;叶开友;黄俏雯;顾超;李琳;戴海辉;钱志秀;马焕焕;魏魁杰;
目的 深入探究上海市青浦区口腔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职业紧张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该群体职业健康水平。方法 2024年10—11月,分层整群抽样选取青浦区口腔医疗机构495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人口学特征和工作、生活情况,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研究对象的失眠状况,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量表》的ERI指数对其职业紧张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高度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44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0.71%。失眠检出248人(占55.23%),高度职业紧张检出153人(占34.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公立医疗机构的研究对象,私立医疗机构的研究对象发生高度职业紧张的风险较低(OR=0.197,95%CI:0.068~0.572);相比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对象,每周锻炼1次和3次及以上的研究对象发生高度职业紧张的风险较低(OR=0.538,95%CI:0.311~0.928;OR=0.265,95%CI:0.129~0.546);相比无失眠的研究对象,有失眠的研究对象发生高度职业紧张的风险较高(OR=1.992,95%CI:1.178~3.370);相比日平均工作时间≤8 h者,日平均工作时间8 h以上者发生高度职业紧张的风险较高(OR=1.967,95%CI:1.208~3.205)。结论 上海市青浦区口腔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问题较为突出。应采取有效措施,如优化排班制度、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鼓励规律体育锻炼等,降低口腔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水平,保障其身心健康。
2025年03期 v.43 354-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雅荣;马钰;张润雨;任捷;于维东;王宏德;代淑月;
目的 寻找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维护消防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70名男性消防救援人员作为被试对象,记录其脑电数据,并使用通过专家评分的12段消防救援实景短视频资料作为实验素材,诱发被试对象的负性情绪。随后,将被试对象分为认知重评组(n=35)和表达抑制组(n=35),分别应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观察前额叶不对称指数(PAI)的变化,以评估情绪调节效果,并与被试对象主观感知的负性情绪强度进行对比。结果 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下,被试对象在任务态中(即情绪调节后)的负性情绪强度评分均低于自由态(即情绪调节前)的评分(P <0.01)。在实施认知重评策略后,被试对象的PAI值由-0.21变为0.07,表明负性情绪减弱;而在表达抑制策略下,该值从-0.05变为0.06,同样显示负性情绪减弱但程度稍弱。此外,主观评价与脑电数据一致,证明了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其中认知重评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均能有效减轻消防救援人员的负性情绪,且认知重评策略比表达抑制策略更有效。这为今后针对高压力职业人群设计针对性的情绪管理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43 359-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麻月娥;黄文伶;熊国栋;方金菊;黄婷;韦红李;庞舒娴;汪莉;
目的 了解规范化培训护士工作场所暴力(WPV)应对资源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2024年10月在南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培训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场所暴力应对资源量表》《宽恕倾向量表》(HFS)及《中文版护士自我概念问卷》(C-NSCQ)进行调查,并收集研究对象1年内WPV发生情况。探讨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现状与宽恕倾向、护士自我概念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92份,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得分为83.00 (69.25,97.75)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宽恕倾向、专业自我概念量表及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233~0.705,均P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宽恕倾向每增加1分,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得分提高0.346分(95%CI:0.271~0.422);专业自我概念每增加1分,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得分提高0.125分(95%CI:0.095~0.156);相较于规范化培训年限≤1年者,规范化培训年限> 1年的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得分降低4.809分(95%CI:-7.947~-1.671);相对于有WPV相关培训经历者,无WPV相关培训经历的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得分降低3.681分(95%CI:-7.273~-0.088);与1年内无WPV暴露者相比,1年内有WPV暴露的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得分降低7.349分(95%CI:-11.160~-3.538)。结论 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水平有待提高,应重点关注宽恕倾向得分低、专业自我概念得分低、规范化培训年限> 1年、1年内有WPV暴露的规范化培训护士。医院管理部门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规范化培训护士WPV应对资源水平,为规范化培训护士免遭WPV以及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2025年03期 v.43 36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莉萍;张敏;刘飞;
目的 调查门急诊科护士护理工作环境、情域能力与工作投入情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门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投入水平。方法 2022年5—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北省武汉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306名门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护理工作环境量表》《护士情域能力评价量表》和《工作投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多层次回归分析,探索情域能力在护理工作环境与工作投入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收回29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1%。门急诊科护士护理工作环境、情域能力与工作投入总分分别为(87.35±13.24)分、(129.21±6.35)分、(20.25±7.68)分,总体状况良好。门急诊科护士护理工作环境得分和情域能力得分、工作投入得分均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656、0.735,均P <0.01),情域能力得分和工作投入得分也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706,P <0.01)。多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域能力在护理工作环境与工作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97%。结论 护理管理者可通过优化护理工作环境、培养护士情域能力,促进门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从而提高门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推动医院服务水平高质量提升。
2025年03期 v.43 37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漆欢;赖华嫦;翁金华;赵岚;吴良红;刘莉;
目的 探讨三级医院心胸外科护士心理弹性在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投入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心胸外科护士工作投入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4年1—6月,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省6所三级医院162名心胸外科护士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和《医务工作者职业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探究变量间因果关联,重点考察心理弹性在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投入间的中介效应,并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进行1 000次重复抽样,构建95%置信区间以评估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49份,有效回收率为92.0%。心胸外科护士心理弹性平均得分(52.82±13.89)分,工作投入平均得分(65.14±11.96)分,职业幸福感平均得分(73.83±14.31)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胸外科护士心理弹性得分与工作投入得分呈正相关(r=0.987,P <0.01),与职业幸福感得分也呈正相关(r=0.992,P <0.01)。职业幸福感可以影响工作投入,也可以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工作投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2.6%。结论 江西省6所三级医院心胸外科护士心理弹性、职业幸福感、工作投入均处于中等水平。提高心胸外科护士职业幸福感可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从而促进其工作投入水平。
2025年03期 v.43 37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夏天娇;姜金霞;杨欣;许金玲;王冶金;代聪;邹静怡;
目的 系统评价和整合重症医学科(ICU)新入职护士工作压力体验。方法 计算机联网检索Cochrane Library、CINHAL、PubMed、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Direct、Embase、Ovid、Wile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ICU新护士工作压力体验的质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4年11月。采用2020年版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整合结果,并使用定性系统评价证据分级工具CEROual对整合结果进行分级。结果 初检文献348篇,最终纳入14篇,包括2篇描述性质性研究和12篇现象学研究。提炼出34个主要结果,8个新的类别,综合成3个整合结果:ICU新护士工作压力体验受各方面因素影响、ICU新护士工作体验的两重性以及多元应对方式。结论 管理者应重视ICU新护士工作压力体验,鼓励通过提升护士心理弹性水平和提高社会支持水平的方式,促进ICU新护士早日完成角色转型,成为独当一面的合格的ICU护士。
2025年03期 v.43 383-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臻真;王义朋;骆建宇;方四新;张庆波;
目的 利用CadnaA噪声模拟软件对噪声源和噪声声级水平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噪声声源贡献度与声场分布情况,为工作场所噪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某厂风机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各噪声源进行识别、检测,并进行岗位接触情况调查;再结合CadnaA软件数值模拟情况,分析该区域的声场分布情况和主要声源对风机区人行道声环境的影响和贡献度,并评估噪声治理效果。结果 该区风机以及配套电机的声压级水平为87.8~99.7 dB(A),大型风机配套电机散热风口的噪声值均达到90 dB(A)以上,除尘器与过滤箱的声压级水平为93.8~99.2 dB(A)。风机区北侧人行通道噪声均在80 dB(A)以下,南侧人行通道各点位噪声为80.7~86.6 dB(A)。噪声模拟分析表明,靠近风机区南侧的7台设备对该区点位噪声贡献度超过70%。对影响较大的声源M104A风机、M104过滤箱、LG1除尘器、M109A风机和M105风机采取安装隔声罩、消声器以及隔声包扎等针对性的降噪措施。隔声罩和消声器均使用针对中低频噪声的高面密度板加阻尼层的复合结构,从而增强隔声效果和减少振动。采取降噪措施后,南侧通道各点位噪声降低了3.8~8.9 dB,通道的噪声水平低于78.6 dB(A)。同点位软件计算值与实际检测值的误差在-0.2~1.4 dB范围内,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3 dB)。结论 使用CadnaA噪声模拟软件来模拟车间内噪声的衰减传播并分析噪声贡献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工作场所噪声的治理提供有益的思路。
2025年03期 v.43 38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锋;刘李;度学文;熊小飞;
目的 分析2014—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院前急救疾病特征,为今后院前急救疾病的预防及救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23年12月上海市松江区229 810例院前急救病例,使用SPSS 26.0软件描述分析院前急救病例的各种特征。结果 2014—2023年,松江区院前急救的疾病种类依次为损伤性疾病(骨科疾病、烧伤、车祸损伤等)(占56.04%)、脑血管疾病(占14.88%)、呼吸系统疾病(占7.96%)、消化系统疾病(占6.77%)、心血管系统疾病(占6.68%)、理化因素所致疾病(中毒、电击、淹溺、中暑等)(占5.12%),以及其他疾病(肿瘤、结缔组织病、风湿性疾病、皮肤病)(占2.55%)。心脑血管疾病在冬、春季节高发;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院前急救病例构成均以50岁及以上人群为主,而理化因素所致疾病以50岁以下人群为主。在各疾病种类中,均表现为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女性,尤其在损伤性疾病病例中,男性占比高达88.16%。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死率最高,达1.83%。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院前急救需求较多,须特别关注危重患者的急救。应在不同疾病的高发季节加强对应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科学调整救护资源。
2025年03期 v.43 395-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