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惠清;李晓艺;李婧;黄曼琪;杨敏;陈嘉斌;
目的 调查电子制造企业工人疲劳程度和抑郁症状水平,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工人抑郁的发生,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1年8—9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广东省2家电子制造企业一线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患者健康问卷》(PHQ-9)进行疲劳程度和抑郁症状的调查,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结果 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1份,有效回收率为86.9%。抑郁症状、疲劳检出率分别为63.2%(247/391)和25.8%(101/391)。女性、30~<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非已婚或同居、月收入<5 000元、流水线作业工人的疲劳检出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5 000元组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3 000元组的0.194倍(P<0.01);疲劳组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无疲劳组的10.469倍(P<0.01)。结论 电子制造企业工人的疲劳程度和抑郁症状不容忽视。疲劳能增加抑郁发生的风险。企业应高度重视工人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量,及时采取措施缓解其疲劳积累,并疏导其抑郁情绪。
2025年04期 v.43 425-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文朋;陈晨;郝贤斌;
目的 探讨上海市某区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4年3—5月选择上海市某区10家金融机构60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职业紧张测量核心量表》(COSS)进行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及职业紧张情况调查,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5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05%。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紧张得分为(45.84±8.66)分,检出职业紧张252人,检出率为43.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班负担非常大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是夜班负担没有或小的人员的2.878倍(OR=2.878,95%CI:1.380~6.000);工作时间不规则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是工作时间规则的人员的2.998倍(OR=2.998,95%CI:1.374~6.451);有出差负担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是没有出差负担人员的2.751倍(OR=2.751,95%CI:1.093~6.925);有精神负担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是没有精神负担人员的12.176倍(OR=12.176,95%CI:3.035~48.847);吸烟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发生职业紧张的风险是不吸烟人员的1.545倍(OR=1.545,95%CI:1.004~2.37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某区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存在职业紧张现象。夜班负担、不规则工作时间、出差负担、精神负担及吸烟情况可能是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职业紧张的发生,保护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身心健康。
2025年04期 v.43 430-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玮珍;邓略;连逸青;刘小莲;闻昌勇;李明芳;张素芬;王恰;陈慧峰;黄伟旭;
目的 探讨“工作要求-自主”(JDC)模式和“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式两种模式下广东地区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状况和焦虑症状的相关性,探究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广东地区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工作内容问卷》《付出-回报失衡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评估研究对象职业紧张状况和焦虑症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3 414份,回收有效问卷2 9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JDC和ERI模式下高职业紧张检出率分别为37.1%和42.9%,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6.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两种模式下,职业紧张得分与焦虑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r=0.262、0.437,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JDC模式下,与月收入≥20 000元者相比,月收入<15 000元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发生焦虑症状的风险均升高(OR=1.795~2.808);与每日工作时间<8 h者相比,每日工作时间≥8 h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发生焦虑症状的风险升高(OR=1.683);与工作制度为常白班者相比,轮班作业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发生焦虑症状的风险升高(OR=1.354);与有运动习惯者相比,没有运动习惯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发生焦虑症状的风险升高(OR=1.450);与低职业紧张组相比,高职业紧张组发生焦虑症状的风险升高(OR=2.06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2)ERI模式下,与月收入≥20 000元者相比,月收入<15 000元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发生焦虑症状的风险均升高(OR=1.715~2.584);与每日工作时间<8 h相比,每日工作时间≥8 h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发生焦虑症状的风险升高(OR=1.337);与每周运动者相比,没有运动习惯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发生焦虑症状的风险升高(OR=1.491);与低职业紧张组相比,高职业紧张组发生焦虑症状的风险升高(OR=5.16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广东医用放射工作人员JDC和ERI两种模式的高职业紧张检出率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症状。应重点关注月收入低、轮班作业、每日工作时间长、没有运动习惯和高职业紧张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开展必要的心理干预,减少员工焦虑症状的发生。
2025年04期 v.43 435-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建婷;崔建乐;薄其玉;王小兰;刘慧;翟晓彤;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工作投入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分析职业召唤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制,为提高手术室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4年1—3月选取山东省3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297名手术室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网络在线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职业召唤量表》《职业承诺量表》《工作沉浸量表》和《工作投入量表简化版》。分析各量表得分的相关性,并检验职业承诺与工作沉浸在职业召唤与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回收问卷297份,其中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回收率为93.27%。手术室护士职业召唤总分为(47.60±8.80)分,职业承诺总分为(88.54±14.17)分,工作沉浸总分为(49.65±10.46)分,工作投入总分为(37.61±11.62)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投入得分与职业承诺、工作沉浸及职业召唤得分均呈正相关(r=0.826~0.872,P<0.0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召唤水平对工作投入水平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偏回归系数=1.091,P<0.01);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职业承诺与工作沉浸在职业召唤与工作投入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职业承诺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21%,工作沉浸的中介效应占52.34%。结论 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投入水平受职业召唤的影响,并通过职业承诺与工作沉浸两个心理机制间接发挥作用。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激发护士的职业使命感与内在动机,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提升其工作投入水平,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
2025年04期 v.43 44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开友;李姣;刘晓晓;王森;袁莉莉;赵宏诚;张婕妤;黎桂福;吕晓艳;周鸿让;
目的 通过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提升医务人员健康水平,保障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4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青浦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调查医务人员WMSDs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WMSD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445份,回收有效问卷422份,有效回收率为94.83%。42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WMSDs总体发生率为52.61%(222/422),最高发生部位是颈部,为39.81%;其次为肩部、下背、上背和膝,分别为34.83%、27.73%、12.32%和1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医务人员WMSDs的发生风险高于男性(OR=4.187,95%CI:2.116~8.284);41~50岁、51~60岁的医务人员WMSDs的发生风险高于30岁以下者(OR=2.325、3.490,95%CI分别为1.033~5.231、1.267~9.615);身体健康状况好的医务人员WMSDs的发生风险低于身体健康状况差者(OR=0.287,95%CI:0.087~0.944);背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工作时长时间保持低头姿势的医务人员WMSDs的发生风险增加(OR=1.925、2.161,95%CI:1.055~3.512、1.174~3.979);休息时间充足的医务人员WMSDs的发生风险降低(OR=0.516,95%CI:0.277~0.95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青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WMSDs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颈部和肩部,应引起高度重视。应重点关注女性、中高龄医务人员群体,通过优化工作姿势和保障休息时间来预防WMSDs的发生。
2025年04期 v.43 448-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志恒;何易楠;陈西峰;王忠旭;贾宁;王致;
目的 探讨船舶制造业装配工人腕/手部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腕/手部WMSDs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3—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辽宁省和广东省386名船舶制造业装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调查其腕/手部WMSDs的发生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腕/手部WMSDs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82份,有效回收率98.9%。船舶制造业装配工人腕/手部WMSDs发生率为1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从不/有时搬运重物(每次> 20 kg)的装配工人,经常/频繁搬运重物(每次> 20 kg)者发生腕/手部WMSDs的风险升高(OR=22.354);相对于从不/有时使用振动工具的装配工人,经常/频繁使用振动工具者发生腕/手部WMSDs的风险升高(OR=42.060);相对于从不/有时以不舒服姿势工作的装配工人,经常/频繁以不舒服姿势工作者发生腕/手部WMSDs的风险升高(OR=8.201);相对于从不/有时加班的装配工人,经常/频繁加班者发生腕/手部WMSDs的风险升高(OR=8.407);相对于从不/有时需要用手捏紧物品或工具的装配工人,经常/频繁需要用手捏紧物品或工具者发生腕/手部WMSDs的风险升高(OR=28.21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良作业姿势和不合理工作组织制度是船舶制造业装配工人发生腕/手部WMSDs的主要影响因素,改善不良工效学姿势、提供适合的工具或设备、合理安排加班有助于降低船舶制造业装配工人腕/手部WMSDs的发生风险。
2025年04期 v.43 45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汤俊哲;邵群;侯青芝;厉铭;邵华;蔡如华;贾强;
目的 分析景德镇市新发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发病特征及生存状况,为该市尘肺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景德镇市1983—2023年新发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与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自1983年以来,景德镇市新发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共计2 439例,主要类型为矽肺、煤工尘肺和陶工尘肺。新发职业性尘肺病患者数量处于不断波动但整体下降的趋势。截至2023年12月,存活患者1 068例(占43.79%),死亡患者1 371例(占56.21%)。患者生存时间中位数M(P_(25),P_(75))为19.85(9.50,27.17)年,其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7.8%、74.1%。矽肺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1%和71.3%;煤工尘肺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1%和80.2%;陶工尘肺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4%和67.6%。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性患者生存时间减少的风险为女性的2.258倍(P<0.001);陶工尘肺的生存时间减少的风险为煤工尘肺的1.600倍(P<0.001);首诊年龄为40.0~<50.0岁、50.0~<60.0岁、≥60.0岁的患者生存时间减少的风险分别是首诊年龄<40.0岁的尘肺病患者的2.168、4.909和16.946倍(均P<0.001)。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为肺结核。结论 陶工尘肺是景德镇市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相关部门应重点加强陶瓷生产企业的粉尘危害控制以及危害监测、工人健康体检和企业健康宣教等工作。
2025年04期 v.43 459-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刁军;唐凤;杨敏;牟娜;罗禹;
目的 掌握重庆市九龙坡区尘肺病报告病例的发病特征及生存状况,为当地尘肺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截至2022年底报告的所有职业性尘肺病患者为调查对象,开展回顾性调查;对截至2019年调查时仍存活的尘肺病患者511例和2019年以后12例新报告的尘肺病患者共计523例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3年底。对尘肺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工龄和尘肺种类以及首诊年龄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模型对随访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954—202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共诊断1 142例职业性尘肺病例,主要为矽肺和煤工尘肺,共占98.4%。初期诊断壹期尘肺病673例(占58.93%)、贰期尘肺病295例(占25.83%),叁期尘肺病174例(占15.24%)。481例有完整信息的患者最终纳入生存分析,其中包括387例存活患者、2020—2023年随访期间死于尘肺病及其并发症的患者61例,以及33例失访及其他死因患者。KaplanMeier分析显示,481例尘肺病患者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为39.75年。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诊年龄≥55岁组的生存时间减少的风险是<45岁组的7.524倍(P<0.01),叁期尘肺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的风险是壹期的2.154倍(P<0.05);尘肺病患者的工伤保险保障、尘肺类型和接尘工龄对患者生存时间没有影响(P > 0.05)。结论 尘肺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同首诊年龄和尘肺病期别有关。早期诊断和防止尘肺病的恶化对于改善患者生存时间至关重要。应将首次诊断年龄较大和尘肺病叁期的患者作为重点人群进行随访监测,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2025年04期 v.43 465-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乔凤;陈静文;胡金辉;林党柒;陈怡璇;周春花;刘仕学;高玉芬;陈娟;
目的 了解玉溪市职业性尘肺病病例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尘肺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玉溪市1962—2021年尘肺病个案,描述其地区、发病年龄、接尘工龄分布特征。结果 1962—2021年玉溪市累计诊断职业性尘肺病1 565例,存活406例,死亡1 034例,失访125例。病例主要集中在1962—1981年,共诊断931例,占59.49%;主要集中在易门县,诊断1 291例,占82.49%;行业以采矿业为主,诊断1 426例,占91.12%;病种以矽肺为主,诊断1 400例,占89.46%;尘肺分期以壹期为主,诊断1 391例,占88.8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49岁,诊断562例,占35.91%;工龄集中在5~14年,诊断730例(占46.65%)。结论 1962—2021年玉溪市职业性尘肺病病例数呈下降趋势,患者的发病年龄和工龄均有增加趋势。玉溪市应聚焦重点领域,加大对职业性尘肺病的监管和执法力度,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
2025年04期 v.43 471-473+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红香;李秀云;冯玲;王若方;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辅以叙事心理干预对尘肺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4月—2024年3月收治的101例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1例)。对照组接受缩唇-腹式呼吸加全身性呼吸操的呼吸训练,干预组在呼吸训练的同时给予叙事心理干预,两组训练、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干预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最大通气量(MVV),并使用《Borg评分量表》、6 min步行试验(6 MWT)、《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Herth希望量表》(HHI)以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FEV_1[(2.01±0.20)L]、MVV[(66.32±6.69)L/min]及6 min步行距离[(419.40±44.46)m]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量表得分[(48.22±3.06)分]、SDS量表得分[(49.65±4.11)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积极态度、积极行动、亲密关系得分及希望水平总得分分别为(11.33±1.74)分、(9.88±1.56)分、(10.57±1.46)分和(31.78±3.06)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干预后1个月干预组SGRQ评分为(45.70±2.68)分、3个月为(42.30±3.14)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GRQ评分在两组间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13.376、F_(时间)=35.558、F_(交互)=4.504,均P<0.05),干预组SGRQ评分变化更明显。两组SGRQ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干预组在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的SGR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呼吸训练辅以叙事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尘肺病患者的呼吸训练效果和运动耐力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心理困扰并提升其希望水平。
2025年04期 v.43 474-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慧琳;李明玉;许乐谊;陈嘉斌;
目的 评估职业人群噪声暴露、血液炎症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4年,选取广东省某钢琴生产企业847名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岗位的噪声接触水平进行定点检测。根据岗位噪声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非噪声暴露组、80~85 dB(A)组、≥85 dB(A)组。通过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个人生活方式和职业因素,同时采集血常规指标并检测血压。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职业噪声暴露对工人血压和炎症的影响;采用bootstrap抽样法分析炎症在噪声暴露与血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职业噪声暴露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和全身炎症聚集指数(AISI)呈正相关,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MR)呈负相关(均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经自然对数转换)显示:(1)与非噪声暴露组相比,≥85 dB(A)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0.030和0.047 mmHg(均P<0.05)。(2)LMR每升高1个单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0.052和0.065 mmHg(均P<0.05);AISI每升高1个单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0.038和0.052 mmHg(均P<0.05)。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结果表明:(1)以非噪声暴露组为对照,80~<85 dB(A)组和≥85 dB(A)组通过炎症指数PLR对收缩压影响的中介效应比分别为26.25%和43.80%,对舒张压影响的中介效应比分别为30.66%和34.93%;(2)以非噪声暴露组为对照,80~<85 dB(A)组和≥85 dB(A)组通过炎症指数AISI对舒张压影响的中介效应比分别为16.56%和30.12%。结论 职业噪声暴露可引起机体炎症指数和血压升高,且炎症指数PLR和AISI可能是噪声暴露引起血压升高的中介变量。
2025年04期 v.43 480-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聪;吴奇峰;蔡品;李霞;肖明慧;梁伟辉;
目的 探讨职业性噪声对劳动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以广东省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岗职业健康检查时被界定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的65名劳动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存在耳鸣症状分为耳鸣组(n=35)和无耳鸣组(n=30);以45名无职业性噪声接触的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检测3组人群晨起空腹静卧状态下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水平,并比较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无耳鸣组及耳鸣组的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水平及CD3~+CD4~+T/CD3~+CD8~+T细胞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耳鸣组的免疫球蛋白IgM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无耳鸣组及耳鸣组的补体C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在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职业性噪声可能对劳动者的体液免疫与固有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对细胞免疫系统无影响。
2025年04期 v.43 487-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甜甜;彭仁祯;王文朋;李钢;章清;陆娟;朱勇;蒋志华;黄云彪;
目的 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防治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减少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4—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浦东新区2 307名噪声作业人员进行听力损伤防治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 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5.6%。浦东新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防治的知信行总得分为(103.89±12.46)分,条目总体答对率为80.9%。其中,知识、信念、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10.82±1.74)、(58.04±7.20)、(35.03±7.10)分,答对率分别为83.2%、83.0%和74.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30岁的噪声作业人员相比,40~49岁、≥50岁的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防治的知信行得分分别降低3.343、4.882分;与工龄<5年的噪声作业人员相比,工龄10~14、≥15年的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防治的知信行得分分别降低1.523、2.779分;与小学及以下学历者相比,高中/职高/中专、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防治的知信行得分分别提高6.453、8.122分;与每周平均工作时间≤40 h的噪声作业人员相比,> 50 h者的听力损伤防治的知信行得分降低3.938分;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浦东新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防治的知信行水平仍有待提高。企业应合理安排工人工作时间,重点关注≥40岁、工龄≥10年、低学历及每周平均工作时间> 50 h的噪声作业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工人对听力损伤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促进信念的进一步提升和良好行为的形成。
2025年04期 v.43 497-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娜;郭垚;梁俭仪;石瑞芬;霍劭欣;
目的 分析佛山市2020—2024年重点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专项监测情况,系统评估佛山市职业病危害特征及防控现状。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子系统“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收集佛山市2020—2024年14个重点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对其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健康检查、个体防护、防护设施情况,以及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化学因素和噪声)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佛山市2020—2024年共监测重点行业企业1 615家次,存在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标的企业有1 331家次(占82.41%)。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共142 664人次,总体接害率为49.44%。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分别为71.33%、72.45%和83.22%。化学因素、粉尘和噪声的接害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异常率分别为0.74%、0.55%和2.38%。企业防毒口罩或面具、防尘口罩和防噪声耳塞或耳罩的发放率分别为60.88%、86.07%和82.62%,佩戴率分别为95.70%、95.99%和93.14%;防毒设施、防尘设施和防噪声设施的设置率分别为71.97%、81.54%和30.90%,有效率分别为98.18%、98.34%和95.97%。企业化学因素、粉尘、噪声的个体检测超标率分别为2.61%、23.25%和30.51%,定点检测超标率分别为2.50%、18.82%和44.07%。结论 佛山市重点行业职业病防控风险较高,需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强化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2025年04期 v.43 502-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子月;丁小容;何承元;瞿嘉园;石鑫;邓小梅;
目的 了解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提升护士核心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3月—2024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6个行政区的701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星”电子问卷平台,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放问卷1 456份,回收有效问卷1 303份,有效回收率为89.49%。护士总体核心能力得分为(192.87±26.87)分,各维度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评判性思维能力的(4.25±0.61)分、专业发展能力的(4.00±0.57)分、沟通协调能力的(3.97±0.47)分、法律伦理实践能力的(3.84±0.45)分、社区护理实践能力的(2.90±0.78)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每提升1个级别,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平均增加12.231分(P<0.05);学历每提高1个层次,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平均增加6.744分(P<0.05);收入每增加1个等级,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平均增加4.076分(P<0.05);与在编组相比,合同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平均低3.092分(P<0.05);与医院转岗组相比,毕业后直接来社区的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平均低4.755分(P<0.05);与参加过社区培训组相比,未参加过培训的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平均低12.574分(P<0.05)。结论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护士的核心能力仍有待提高,建议相关管理者针对社区护士知识能力短板制定差异化培训课程,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建设,完善薪酬、编制、培训、职称晋升等保障措施,提升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和服务水平。
2025年04期 v.43 507-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诗蓉;钟智鹏;邓秋迎;
目的 基于扎根理论探究急诊科护士道德韧性的影响因素,为管理层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4年4—6月,采用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法从广州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选取18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 共梳理出131条概念、18个亚范畴和5个主范畴,构建了急诊科护士道德韧性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明确了急诊科护士道德韧性受到个人特质、行为选择、社会性关系反馈、医院伦理氛围、社会保障的综合影响。结论 通过构建急诊科护士道德韧性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系统归纳了5个层面的影响因素,为深入理解急诊科护士的道德韧性及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04期 v.43 513-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